恩膏227,恩典愛一起
EP.435 2025/03/10
導讀:游博宏
路20:41-47
承認耶穌是主
許多基督教教派都曾爭議,如何斷定一個人是基督徒。於是他們寫成信經作為獲得成員資格的必要條件。「耶穌是主」的聲明是現在最基本的基督教信條,這個信條可以追源到使徒保羅。「耶穌是主」的聲明在當時被武斷地解釋為基督徒捲入了政治活動。在1世紀,早期基督徒故意採用「耶穌是主」的聲明,恰好與羅馬公民的常用問候語——「凱撒是主」形成對照。這個聲明意味著耶穌本人和早期基督徒被視為一種政治威脅。在羅馬世界,凱撒自認為神,不容他人挑戰。「耶穌是主」的聲明被理解為進行政治顛覆,直接挑戰現存秩序,以及羅馬政治與宗教的緊密連結。
EP.434 2025/03/09
導讀:游博宏
路20:27-40
活出復活盼望的生命
英國有一位著名法學家叫吉伯特,非常反對基督教信仰,他知道基督教的道理與基督的復活是密不可分的,如果能證明耶穌基督沒有復活,那麼基督教就無法存在了。於是他著手研究聖經和歷史上的客觀資料,一年之後,他不僅沒有達成目的,反而成為基督徒了。因為所有的客觀證據都指出 「基督耶穌復活了」。
EP.433 2025/03/08
導讀:游博宏
路20:19-26
智慧的應答
有一輛大卡車因司機的疏忽,不小心讓車子卡在一座橋下,進退不得。工程師、 警察和修車工人都來了,但是大家都束手無策,也造成交通壅塞。這時突然有一位小男孩擠進現場,大聲告訴司機說:「 司機先生,告訴你一個方法,只要把輪胎放一些氣,就可以退出來了。」有時我們絞盡腦汁,仍無法解決問題,但在上帝那裡卻有無窮的智慧,有時藉著一些意想不到的辦法,就能迎刃而解。如果你碰到一些難題,不妨在上帝面前安靜下來,求祂賜給你智慧以及好方法。用一顆渴慕的心等候祂,不急著想答案,往往答案就會出現。
EP.432 2025/03/07
導讀:游博宏
路20:9-18
恩典與審判
在某一城鎮的大街上,有一匹脫韁的馬,急速地往前奔跑,眼看就要撞上一位幼童,在千鈞一髮之際,有一個年青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救了那幼童。事隔多年,那個幼童竟成了不法之徒。有一天因為犯了重大刑案,被帶到法庭受審,沒想到在台上的法官,竟是當年救他的年輕人。兩人在法庭相見,顯得特別尷尬。犯人懇求當年的恩人能法外開恩,再給他一次機會,但法官堅定地說:「當年我是你的救命恩人,但是如今你的罪行重大,我以法官的身份,必須判你死刑。」過去的救恩,都要成為將來審判的依據。
EP.431 2025/03/06
導讀:游博宏
路20:1-8
認識耶穌的權柄
身為基督徒,你認識何為「權柄」嗎?其實,只有上帝有權柄,誰也沒有權柄。耶穌是個認識權柄的人,上帝是用權柄托住整個宇宙,也是用權柄把祂的兒女聯絡起來。作代表權柄的人必須記得,權柄是上帝設立的,也是出乎上帝的,其自身並非權柄。沒有人可以「立自己作權柄」,只有「從上帝出來的」才是權柄,才能叫人服。
EP.430 2025/03/05
導讀:游博宏
路19:41-48
禱告的殿成了賊窩
聖殿是敬拜神的地方,為頌讚神、祈求和感謝神,也為向神悔改,關乎眾民,何其重要。柔和謙卑的耶穌,為了讓人可以有純淨的敬拜場所,親自驅趕商人和牲畜,並推倒兌換銀錢的桌子,向跋扈把持聖殿權力的專權者挑戰,只為讓人能歡欣敬拜。而祭司長、文士和領袖,看到耶穌驅趕商人及翻倒櫃子,也發動怒氣,動了殺掉耶穌的意念。耶穌動怒,是為百姓的敬拜及信仰而焦急;祭司長、文士和領袖發怒,卻是因自己貪婪取財途徑被破壞,權力被挑戰。
EP.429 2025/03/04
導讀:游博宏
路19:28-40
為主所用見證榮耀
耶穌榮耀進入耶路撒冷時,選擇騎乘一匹從未被騎過的驢駒,這匹看似微不足道的動物,因「主要用牠」,便成了見證彌賽亞榮耀的重要器皿。在上帝的計劃中,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祂手中的器皿,不論身份、才能或背景,只要願意順服,就能被主使用,見證祂的榮耀。
EP.428 2025/03/03
導讀:游博宏
路19:11-27
善用恩賜榮耀主
耶穌所講的比喻,是關乎到事奉的教導。一個人得獎賞是根據他是否忠實於主人所給予的機會,盡心努力。每個人若忠於主人給他們的機會,他們將得相同的獎賞。我們若忠心於主的託付,主看的不是我們成就了多少、而是「態度」。
EP.427 2025/03/02
導讀:游博宏
路19:1-10
生命改變的契機
撒該從前是如何看待自己?個子矮小的他,也許總覺得自己矮人一截,在成長過程中,渴望抓住能贏過別人的東西,在他內心深處,始終有個「容易被欺負」的自我形象,主導著他每天的生活和人際關係。 當耶穌看到撒該時,不是看到一個罪人和稅吏,而是稱他為「亞伯拉罕的子孫」,人子來是要拯救失喪的人。這一天在耶利哥城中,撒該得到的極大恩典,並不是物質或財務上的恩典,而是看見耶穌怎麼「看」他,恩典就是主耶穌看待你的方式。耶穌看我們的眼光,取代我們看自己的眼光,同時也更新了我們對祂的眼光